当前位置: 中国专版 >> 魅力扬州
文旅推介:仁丰里,千年古巷的“破茧成蝶”之路
2022年10月27日 03:40:09 作者:国际日报 来源: 字号 打印 关闭

仁丰里木偶工作室


仁丰里小剧场


仁丰里夜景


仁丰里奕间工坊文化创意工作室

今年中秋小长假,广陵区汶河街道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再度登上各大主流媒体,仅央视新闻频道就集中报导6次。从端午、七夕,再到中秋,仁丰里变成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文字,被扬州市民、外地游客“晒”在了微信朋友圈,争相以打卡仁丰里为傲。

走出保护新路径 

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专案”10年来,汶河街道探索了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新路径,仁丰里保留唐代里坊形制和居民空间肌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了街区业态新布局。

坚持微更新“主构图”。修缮传统民居建筑33处,沿线弱电杆线全部下地,修复破损路面约2600平方米,铺设燃气管道约450米,新装路灯30余盏,提升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准。

运行强文化“主笔法”。创新开展“仁丰里民俗文化集市”,打造文化游学专案27个、“仁丰里研学线4条,对内丰富底蕴,对外扩大影响。引入文创空间、大师工作室、服饰配饰、轻食餐饮等业态,目前街区拥有非遗文化工作室27家、特色民宿6家、茶咖轻食10家、公共空间8家。

晕染集民智“主色调”。邀请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文化专家共同研究改造方案。持续推进“最美画境”“萤火点亮古城行动”等活动,招引文艺家及民资进入,自主改造并运营。组织文旅产业负责人成立街区文化产业联盟,群策群力,实现街区的共同管理。

正如《新闻联播》点赞:仁丰里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体验了劳动智慧之美;《光明日报》则点评:让年轻人把更多的非遗带回家,也把绵长的文化精神送到更远的地方。这条千年古巷,满满都是书卷气、烟火气和孩子气。

千年文脉润人心

仁丰里西侧入口,毓贤街8号,清代学者阮元的家祠。“从高高的门槛跨过去,推开‘太傅文达阮公家庙’的这扇大门,我们整整花了7年。”汶河街道原文化站站长庞建东说,阮元家庙2008年修缮,2012年竣工,此后闭门谢客7年。为了让更多游客认识仁丰里,汶河街道积极与阮元家族、扬州名城建设公司沟通,让阮元家庙敞开大门,恢复其历史文化遗存功能。

从阮元家庙这扇门走进仁丰里,文选楼、旌忠寺等文化景观也开始进入游客视野,激发人们探寻的兴趣。在700米长的仁丰里主干道上,53家非遗文旅商户让深藏在古城中的非遗文化,通过学、品、游、购、娱等形式得到活态传承。其中,“格桑花”里的朗诵会、观影、作品研讨、曲艺分享活动,为“文化深处”的仁丰里模式注入第一滴“新鲜血液”。

坐落在七巷的梧桐院,过去是蔬菜公司閒置的办公场所。经汶河街道引导注入社会资本,盘活多处公房资源打造非遗主题的民宿空间,让游客无意间领略文化的精彩。

梧桐院负责人柏岐凤说,仁丰里本身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促使她选择并且扎根于此,她也相信这份“文化土壤”能够培育出别样的花朵。

我家大门常打开

走在仁丰里,整洁的路面曲折蜿蜒,鱼骨状的街道充满了历史的味道。经过多年的微更新,颇具园林风格的小屋立于街巷两旁,生活在其中,好不自在。

“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仁丰里82-1号,一座古典园林式的宅子。房主张呈生继承了这套从祖上传下来的房子,几经改造,如今院中种满花草。吊兰、天竹郁郁葱葱,茶花含苞待放,一片世外桃源的模样。“我家大门几乎白天都是打开的,游客经过看到我家的园林都想进来看看,可以说我这也是仁丰里的一个景点。”张呈生言语中颇为自豪。

在仁丰里,像张呈生家这样的老宅子有不少,经过自身改造后,不仅满足了基本的居住条件,更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仁丰里91号门前,经常会摆出枇杷、柿子和橘子,让市民、游客吃在口中、甜在心里。“尝鲜自取”四个大字让大家不禁疑问。住户胡博文释疑,家里种了几棵果树,只要结满成熟的果子,便摘下一些与市民、游客分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仁丰里“待客之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了古城的“义务导游”,越来越多的民居成了古城旅游的“免费驿站”,而生活在“城市客厅”的原住居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朱涓)

分享到:
相关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现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