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是双方时隔15个月之后再次视频会见。
习主席曾说,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之下,更是如此。
这次视频会见谈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成果?《时政新闻眼》梳理了四个关键词。
视频丨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及原文
关键词之一:坦诚
巧的是,8年前的这个时候,习近平主席正在访问欧盟总部。2014年4月1日这一天,他在欧洲学院发表了演讲。
时隔8年,习主席在这次视频会见中提起这段往事。他说,8年前,我访问欧盟总部,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
“至今未改变”“更有现实意义”,展现的是中国始终坦诚相待,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主席与欧盟领导人上一次视频会晤,是在2020年12月30日,当时参加会晤的还有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欧领导人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共同宣布了一件大事: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
而当进入2021年之后,中欧之间陆续发生了不少事,谈成的大事也尚未开花结果。在今年这次视频会见中,习主席说:“去年以来,中欧关系在挑战中实现新发展,中欧合作在困难中取得新成果。”

视频会见现场摆放的中国国旗和欧盟会旗。(总台央视记者 石丞拍摄)
事实证明,中欧只有合作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的情况下,时与势都呼唤中欧就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这次会见中,习主席表示,“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则表示,欧方“期待同中方坦诚交流,延续欧中关系良好发展势头”。双方领导人认为,此次会见开诚布公、坦诚深入,增进了相互了解,也达成了不少共识。
只要坦诚相待、增进理解信任,对话合作仍然是中欧关系的主导面,互利共赢仍然是中欧合作的主基调。
关键词之二:稳定
在4月1日的视频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再次谈到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这三个定位,并注入新的内涵。
习主席说,中欧要做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欧要做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欧要做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些中国主张,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稳定。习主席说,希望欧方“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

和平与稳定的关系自不待言。
乌克兰危机让欧洲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危机,也给全世界带来战争的阴霾。习主席指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