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专版 >> 魅力扬州
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非遗展在“486集聚区”精彩呈现—— 扬州非遗绽放新活力
2020年12月10日 07:00:47 作者:国际日报 来源: 字号 打印 关闭

11月24日,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热闹非凡,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盛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非遗展在这裡上演。

泉州花灯、惠安影雕工艺、莱西木偶剧、鄞州竹编……来自9个“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的30多项非遗专案精彩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近年来,扬州积极开展一系列举措,让非遗文化传下来、活起来、动起来,持续焕发青春。

“活下来”才能“活起来”,给政策、给资金,扬州留住非遗文化之根 

【案例】去年,宫廷剧《延禧攻略》热播,细心的观众发现,富察皇后头上插的不是珠宝碧玉,而是清新脱俗的通草花。

“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这项技艺很可能已经失传了。”年过八旬的省工艺美术大师戴春富说,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自清代乾隆时就声名鹊起,但和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近年来,政府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通草花、愿学通草花。戴春富和钱宏仁两位元通草花大师正式收徒10多人,既有大学生,也有从外地前来学艺的年轻人。为了保护传承好通草花技艺,486非遗集聚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非遗进课堂等活动,同时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数位化保护,对大师制作技艺进行全程录影。

【纵深】留住非遗文化之根是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为破解众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境,扬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正在编制的《大运河扬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明确将文化建设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工程,提出加强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弘扬以及系统展示。

出台《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

从2019年起,扬州市财政设立5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制定《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以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每年扶持2至3个濒危专案师带徒计画,对全市60岁以上市级非遗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

“我们还加大传承人申报国家和省市大师的力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力度的保护让扬州非遗文化重焕青春。目前,扬州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19项、省级非遗61项、市级非遗23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名、省级99名、市级434名,非遗保护专案数量全省排名第二。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扬州筑牢非遗文化之基

【案例】“没想到,女儿送我的生日礼物这么漂亮。”市民王蓉的女儿在邗江实验学校读三年级,前几天,王蓉过生日,女儿专门制作了一幅扬州剪纸作品。王蓉说,自从学校开设了剪纸课,女儿一下子就入了迷。

不少非遗技艺都走进了中小学校。江都区所有中学都开展了毛笔制作技艺传承教学,朱自清中学、美琪学校、文津中学等开展了戏曲教育,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扬州木偶等成为了汶河小学学生的选修课,大仪民歌成了大仪中心小学的一项兴趣课程……

提起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国玉雕艺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士平感慨:“这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瞭解并喜欢上了传统非遗文化。”

【纵深】非遗文化要有活水之源。近年来,为了夯实扬州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一个个创新举措在古城落地开花。

非遗“盛宴”集聚超高人气。扬州高品质举办了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展、运河文化嘉年华非遗展示展演等重大非遗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举办“文化传千里 非遗进万家”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市民群众生活。

空间建设打造传承载体。扬州不断筑牢非遗文化基础设施网路。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路全面建成,共有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5个。建成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扬派盆景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扬州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馆等各类非遗场馆、传习场所70余个。

搭建平台放大非遗品牌。扬州大学打造了文学院古琴学社、美术学院漆艺协会等“高校非遗传习社团”,入选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今年新设立了“扬州非遗传承及产学研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古琴、玉器等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工作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更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有创新”才能“有市场”,产学研一起发力,扬州让“老技艺”散发“新活力”

【案例】今年11月15日,2020年度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60多位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会聚一堂,这是扬州首次为非遗传承人举办集体培训班。

“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扬州的非遗传承人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清晰。”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苗芹介绍,扬州非遗文化积淀深厚,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关键在于传承人。

【纵深】486非遗集聚区,扬州的“网红”新地标,在这裡不仅能购买到非遗产品,还能欣赏到大师们精湛的技艺。

“去年‘十一’长假,来集聚区观光旅游的游客有近十万人次。”486非遗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已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1名,拥有8个名师工作室,大师们近三年直接师带徒320人。

近年来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扬州致力于产品创新、品牌塑造、成果转化和做大市场,非遗文化发展的后劲显着增强。

看平台:扬州戏曲园建成投用,有力推动了扬剧、木偶等非遗专案的传承;湾头“玉器特色小镇”、甘泉琴筝产业园、鲁垛乱针绣产业园、三把刀非遗展示区等,对非遗文化的集成性保护效果明显;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成为市非遗创意基地。

看产业: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非遗与各层次学生研学旅游有机结合,开发打造了“经典古巷游”等10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整合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等景区旅游资源和三把刀非遗展示区等非遗资源,打造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畅游美景的同时关注瞭解扬州非遗文化。

看创新:近年来,扬州非遗文化产品夺得一项项荣誉,扬剧《衣冠风流》在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收穫“最佳音乐电影奖”,木偶剧《嫦娥奔月》、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等2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苏州第十二届玉石文化节”上,扬州有36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13件、银奖11件、铜奖12件。

放眼未来,扬州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手笔推动非遗保护,并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不断提升扬州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

分享到:
相关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现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