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专版 >> 魅力扬州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扬州四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0年06月11日 08:04:14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 关闭

 

陆伟刚教授(左二)同科研团队进行项目研究。

 

 

企业制造的装载设备。受访者供图

昨日,省委、省政府在宁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会议宣读了《省政府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市共有21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有何亮点?本报记者昨进行了采访。

四年磨一剑,打破国外航发技术垄断

项目名称

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件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是对新扬新材料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俊表示,企业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扬州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添砖加瓦。

据介绍,新扬新材料研发的这种复合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装备,意味着国产航发(航天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实现这项突破,新扬新材料花了四年时间,也是产学研合作结出的硕果。”李俊介绍,从2016年起,公司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与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贵州航新科技发展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对这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2019年年底实现小批准试制,预计年新增销售过亿元,利润2千万-3千万元。

回顾新扬新材料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

2002年公司成立,最初生产的是玻璃钢水箱。几年后,新扬新材料将目光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高压玻璃钢输油管道领域,并把握机会打入国外市场。2016年,李俊看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开始研发生产航空零部件。“从高压玻璃钢输油管道到航空零部件,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制造难度天差地别。企业的这次创新转型,不是渐进式的产业链攀援,而是凌空一跳的二次创业。”李俊说。

通过引进人才,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新扬新材料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2017年12月,公司生产制造的首架“翼龙Ⅱ”整机正式下线,标志着扬州民营企业在大型察打型无人机研制中已具备较强实力。

让我国从“泵站大国”迈向“泵站强国”

项目名称

南水北调工程大流量泵站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大流量泵站在我国广阔的平原地区应用广泛,但在我国大流量泵站建设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却致使泵站过流通道发生脱流、旋涡、涡带等有害流态,进而导致水泵机组振动、泵装置效率偏低。“泵装置过流通道的水力设计与泵房水工设计、结构设计各个环节不协调等问题,是阻碍我国大流量泵站建设发展的‘瓶颈’,也是我们聚力攻克的主要方向。”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伟刚说。

为攻克难题,十多年间,陆伟刚带领研究团队不分寒暑、披星戴月,走访了江苏、安徽、上海等多个省市,实地调研考察了大流量泵站运行现场及存在问题。团队先后完成了100余项泵站流道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加工了100余个流道模型,制作泵装置模型近百个并完成了相应试验。

历经十多年科研攻关和实践应用,由陆伟刚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南水北调工程大流量泵站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获得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集成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流量泵站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留校到现在,我已经从事了35年的科研工作,对水利工程有着特殊的情感,对泵站设计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陆伟刚告诉记者,目前,他参与研究的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泵站等100余座大流量泵站,水利部对其中22座泵站的检测结果显示,与20世纪末我国大流量泵站总体水平相比,泵装置效率提高了8%,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从“泵站大国”迈向“泵站强国”,以及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7年攻关,创建畜禽免疫检测新技术及平台

项目名称

畜禽重要疫病细胞免疫机制及防控应用

此次,由扬州大学校长、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焦新安主持完成的“畜禽重要疫病细胞免疫机制及防控应用”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为完成这一科研项目,扬州大学团队历经17年攻关,创建了禽、猪、牛细胞免疫检测新技术及平台,揭示了畜禽重要疫病细胞免疫应答新机制,创制了畜禽重要疫病细胞免疫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并推广其应用,产生了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焦新安说。

“科技创新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动力源泉。”焦新安表示,多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前沿方向,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他告诉记者,学校着力推进科研机构和评价体系革新,一方面依托学科特点,鼓励交叉融合,建立10多个创新型实体科研机构;另一方面实行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型、教学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分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师分类发展。

“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500多万元,用于加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价值专利等的培育。”焦新安介绍,学校还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地共建研究院及第三方平台等载体构建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网络,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以个体合作、项目合作、战略合作相结合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地方需求+高校研究”的协同创新模式。

打破极限运输领域技术“天花板”

项目名称

车用高性能空气悬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这项技术应用在运输车上,可以把运载重量均匀分散到轮胎上,以减少车辆行驶对路面的损害。”扬州伏尔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其安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联合大院大所,吸收消化了一系列国际最先进的多功能智能运载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军工、航空航天、野外勘探及精密仪器等行业对极限运输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空气悬架在大幅提升车辆平顺性、通过性以及节能安全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是车辆悬架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朱其安介绍,在研发过程中,企业也遇到不同车型快速匹配设计难、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差、结构件轻量化制造水平低等技术研发的“天花板”,但通过与江苏大学、上海科曼车辆部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龙客车等多个院校、企业合作,历经10余年攻关,成功完成了该项目的自主研发,填补了国产高性能空气悬架系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据了解,伏尔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在日本、韩国均设有全资子公司。而在日本的定制车辆领域,伏尔坎公司是仅有的两家制造商之一。

“如今,扬州伏尔坎公司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可实现针对超重、超宽、超长、超精密货物制定装载方案和提供装载设备的制造公司,运输重量可覆盖100-5000吨的货物,在各种极限运输领域,都能看到扬州伏尔坎研发生产的特种运载车的身影。”朱其安说。

通讯员 虞璐 殷荣彬 记者 嵇尚东 乔云 吴忠祥

 

分享到:
相关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现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