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子报 >> 洛杉矶时报增刊
向着生态人方向直道而行 ---记丰富多彩的第13届中美过程暑期班生活
2019年07月13日 10:54:30 作者:国际日报 来源:林虹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字号 打印 关闭

人生中许多事情注定随风而逝,而有些事情则永志难忘,默默地在心底深处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个人来说,第13届中美过程(后现代)暑期高级研讨班就是这样一个事件。这个开在浙江胥岭大山深处的暑期班令我终身难忘,它不仅让我与怀特海、与过程哲学走的更近了,还让我了解并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生活观与生态观。暑期班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并使我一直回味无穷。我的导师杨丽教授经常教导我们,“学生不要只在学校中做研究,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我也希望可以用文字将美丽胥岭发生的美好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能再一次走进这乡村,感受这里的魅力,体味这里的美好,见证了生态人的生成过程。

我们一行人是从杭州坐大巴经由高楼林立的市区来到了四周群山环抱的胥岭生态村的。初到胥岭,王治河老师就带着研讨班的团队热情的欢迎我们。温暖的笑容,亲切的挥手,让我迅速的远离了陌生与尴尬,仿若我们早就相识,这只是再一次的相见。在放眼望去,我感到我已置身于竹林仙境,要与仙人对酒当歌。从书院向下望去,千层梯田从山脚直伸岭尖,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铺满多彩的野花,在古朴的民居和几百年古樟的衬托下,景色耀眼迷人,加上三、二株梨花和四、五株桃花的点缀,犹如一幅完美无瑕的水彩画。我由衷地感觉到书香迷人、景色怡人、不虚此行。

我们到的当天下午就举行了开幕式,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的来到了书院中等待着开幕式的来临。推开书院竹制的大门,走进木制书院,一眼望去桌椅、茶具均是竹制。如果说这时的我还沉醉在美妙的原生环境中,下一瞬当我看到麦克丹尼尔教授、布伯教授、克拉克博士、施安祝博士、樊美筠博士、王治河博士、杨富斌教授、温恒福院长和我的导师杨丽教授时,我由衷的感到无比的幸运与幸福。

本次暑期班的主讲人是美国过程哲学家、美国里昂大学代理校长保罗.布伯教授,在开幕式当天他就为暑期班的学习制定了要求:希望大家每天都对所讲内容有评价和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并有所收获。同时教授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一周的学习时间相对短暂,但布伯教授对学习时间和内容的把握与通知,却是时时在更新。这让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美国教授对知识严谨的态度与做事一丝不苟的风采。在开幕式的当天晚上,我们自发组成了暑期研讨班的学生自治委员会,事事亲身自为、分工明确,每天轮换着不同的学生准备投影仪器、打扫和整理书院、煮绿豆水清洗杯子。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发现当下课需要打扫教室之时,书桌、地面几乎没有垃圾,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麦克丹尼尔教授赠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态人”小胸牌,我真的感觉到每个都在向着成为一名“生态人”而努力着。“生态人”不仅是一句口号,而真正成为了每个人的心之所向。暑期班还开展了讨论课,分为对怀特海经典原文的阅读与翻译和对怀特海思想的理解与探讨两个方面,这样的讨论课满足了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求。这种讨论和依据个人需求的分班方式,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让我们每个学员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近怀特海,走入过程哲学之中。

提到麦克丹尼尔教授就不由得想起了,每天清晨在上第一节课之前他总会领着我们一起冥想。每天晨间的冥想真的使我放空了自己,沉静下来,平心静气的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让我意识到激活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它使我一天的学习更有动力,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当然在暑期研讨班的学习也让我收获满满,麦克丹尼尔教授所做的演讲,让我了解到过程思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学,美在生态文明中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拉克博士的演讲,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生成之中,每一刻都是新的自我,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施安祝博士的演讲让我感受到,怀特海哲学的一个核心原则是世界是活着的,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杨富斌教授清晰而深刻的为我们讲述了,怀特海对“创造性”的界说;樊美筠老师悉心的为我们讲解了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过程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王治河老师风趣而幽默的讲授了建设性后现代婚恋观,让我们感受和思考作为后现代人的我们应过上怎样的生活。温恒福教授的课程主题是《为积极人格而教——关于为什么而教的建设性有机整体观点》,并畅想了未来的生态学校、生态社会,颇具启示意义;杨丽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她最近研究的前沿内容《基础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学生“头脑知识”体系的形成》,杨老师的研究对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编写颇具指导意义,她提出要形成具有学科气质的“知识体系”,努力加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及“头脑中知识”体系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为我们讲授了其所在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动态,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生谷的生活又是丰富而多彩的,在清晨三生谷的志愿者带着我们在田间进行劳作,向上沿着古道徒步登山、向下探索岩洞。我们眼见、呼吸的都是大自然的芬芳,感受到天人合一,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深感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在夜晚,伴随着星光与飞行的点点萤火虫,我们开展了文艺表演晚会。老师和学生亲密交谈,共同高歌,一条无形的丝带将师生与生态村紧密相连。在胥岭一星期的学习,让我对王治河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你的举重若轻,是多少人的负重前行”,我们每时每刻都与身边的人、事、物在联系着,你的岁月静好,也许正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适宜、社会稳定、国家兴旺、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所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抱着感恩之心,感谢所有接触和没有接触到的一切,弘扬真善美,为建设后现代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感谢生态村的所有村民、感谢麦克丹尼尔教授、布伯教授、克拉克博士、施安祝博士、樊美筠、王治河、杨富斌、温恒福和杨丽老师,感谢担任翻译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感谢来自全国各地共同学习的朋友,希望有缘我们在明年的第14届过程暑期研讨班上再会!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成为生态人,更多的人走在生态文明的大道上!

分享到:
相关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现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