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樑,那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22日,是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的日子。五年来,扬州再出发,开新局,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 做好水和生态的大文章
初夏,古运河畔的三湾运河公园内满目苍翠,鸟语花香。刚结束中考的段燃前往扬州旅游,听说此处有个明代水利工程,不造坝不筑堤就解决了运河“水势直泻难蓄”问题,一路寻访而来。
“舍直改弯,把100多米长的河道变成1700米,就达到了抬高水位、减缓水流的作用,放在今天也是个超级工程!”古人的智慧让他惊歎不已。
不远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奠基已有月余。未来,博物馆的大运塔,将与文峰寺文峰塔、高旻寺天中塔连成一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文化景观。
6月22日这天,被誉为“运河老人”的82岁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来到三湾公园,望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施工现场,畅想起未来“三塔映三湾”的壮美景观,心中激情难抑。他感慨地说:“扬州有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是水利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地处江淮交汇点,是一个洪水走廊,在外部防洪方面要求更高,工程措施必须科学合理、调蓄平衡。”徐炳顺说,“运河三湾”“七河八岛”“归江十坝”体现着古人的智慧,近年来,扬州水利人以系统思维治水,不断探索创新,让大运河迸发出青春的活力。“2016年,扬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这是一个大手笔,有眼光、有远见啊!”他特别点赞道。
作为长江运河交汇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自觉担当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首倡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屏障,通过规划建设一批生态中心,以及河湖生态修复、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工程,再现“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图”和“百里长江风光带”。
如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已经成为全省战略。去年3月29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登上万福大桥桥塔,俯瞰“七河八岛”保护建设情况时指出,扬州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位重要,要系统谋划好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特别是要做好水的大文章、生态的大文章。
据瞭解,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总体布局为“一带一廊”,“一带”为沿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夹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涉及5个县(市、区)、2个功能区,共34个乡镇。
通航、灌溉一个不能少,年货运量从几百吨跃到3亿吨
“扬州历代治水者巧用‘水工智慧’,既给水以出路,亦妙用水资源,很好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借塘水、保漕运’,创造了‘水工传奇’。今天的扬州人正在这些历史经验基础上,创造新的传奇,使运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作用。”徐炳顺说。
运河最初的功能就是沟通南北,实现通航运输。可是在解放前,扬州运河河道很小,船隻运行困难,只能走3吨-50吨的木船,稍微偏旱时,船就要单日、双日分上下行,一年只有几百吨货运量。1956年到1961年大运河整治以后,河道“变身”二级航道,可以走2000吨级船隻。
2006年,京杭大运河“三改二”工程启动,首期工程就是整治壁虎河口段3.5公里航道。工程完工后,原来有“鬼见愁”之称的壁虎河口行洪通道拓宽近两倍,通航条件显着改善,以航道、航标塔、码头、驳岸、绿化为标志的生态航道环境已经形成,数百户百姓告别孤岛,喜迁新居。“鬼见愁”不但不再愁,还成了风景区,不仅船民们称讚,周围居民还常常去附近散步赏景。
2018年,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全线竣工,当年水运货物通过量达3亿吨,实现了沿线航道、船闸通过量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并真正打造成一条集交通、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型航道。
千百年来,在对运河的使用、维护和整治中,人们对运河的认识也不断更新。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煤南运、防洪灌溉,古老的运河在时代的变换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天,中国大运河最繁忙的扬州段,已全线达到二级航道标准,确保运河运输能力与现代需求匹配。
“灌溉也是河渠的基本功能。”徐炳顺说,解放后,大运河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整治,特别是近十年的整治,对于扬州尤其是沿运地区带来重大变化,从邵伯到宝应,这裡共有140万亩良田,都实现了自流灌溉,达到了稳产高产。
运河远,一路向海洋,“运河文明共同体”连通世界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西元1292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义大利旅行家在回到威尼斯后,分享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充满响往。
在同一个世纪,另一位阿拉伯贤者则终老于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普哈丁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很多像普哈丁一样的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世代居住在扬州。”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尝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类型外国人的着作连缀起来,并按照时序排列,梳理出一部世界发现运河的历史。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代,大运河则再次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运河长,千里飘荷香;运河远,一路向海洋。始春秋,成隋炀;出邗沟,连京杭……”5月3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主题曲《运河随想》的旋律响起,停靠在京杭之心西侧水域上的16艘花船应声而动。长达2公里的船队如同一条“长龙”,游行在大运河上,也驶向了梦和诗的远方。看着此情此景,徐炳顺不禁轻轻哼唱起来。
参与此次巡游的16艘花船,分别以江苏13个设区市及北京通州、杭州、济宁的地名命名,浓缩各城市的风光与文化内涵。这也体现了本届运博会的一大亮点:老朋友都来了,新朋友来得更多。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年份,首届运博会为展商提供了品牌展示、产品展销、产业合作、成果交易于一体的重要载体,也为我市加强与运河城市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互联互动,共建“运河文明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平台。
据介绍,本届运博会除了国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全部派代表参展外,还有3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的70个境外展商参加相关活动。同时,组委会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国际友人畅游大运河、参加系列展演活动,还邀请了8位国外网红达人在我省运河城市学习传统技艺,运博会期间在展区进行达人秀表演,并通过境外社交平台进行推介,从而进一步向世界展示运河形象、传播运河文化、宣传运河旅游。
“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交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常务副院长李广春说。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运河产业。
在中国,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为了让它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沿线的城市与人们正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