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响往,争创城市发展的第四次辉煌”,这是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扬州提出的最新要求。
8月15日,在接受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双传学面对面专访时,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畅谈对落实省委最新要求的思考与谋划。他表示,贯彻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扬州要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引领,在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上用功发力,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建设水准,不断开闢扬州高品质发展的新境界。
打造宜居公园城——展现人们心目中扬州的现实模样
【面对面】
问:有人说,扬州是一个充满笑脸的城市,从扬州人的笑脸上能感受到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扬州如何按照省委要求,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
答:围绕“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在放大“中国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扬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在生态建设上我们不遗余力、久久为功,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用于栽树,每个县(市、区)推进1个10平方公里的生态中心,率先提出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
园林和公园是扬州生态美丽、宜居宜游的标识。我们把集生态涵养、城市核心资源保护、市民运动健身和社会交往、防灾避灾、城市发展空间储备和预留等功能作用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名城扬州新的时代标识,将深入推进老城“+公园”、新城“公园+”,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均衡分布、功能完备的公园体系,建设高颜值高品质的公园城市,以此作为精緻扬州和幸福扬州的生动体现。
【理念嬗变】 “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从一个CBD(中央商务区)到多个CAD(中央活动区)”……在扬州采访期间,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地主政者的城市建设理念。从过去深宅大院的私家园林,到建设老百姓“进得去、看得见、用得着”的公共活动空间;对生态建设实施反向规划,即在建设之前先规划哪些地方不能建,确保城市核心资源不变成封闭空间;广植树,为城市发展留白,也给现代城市留下呼吸的“气眼”……扬州的生态城市建设打破线性思维,既考虑系统化又强调人均可达到。从“一体两翼”到“一核多组团”,城市格局与时俱进调整贯彻的也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发展红利”这一理念。
【明月夜话】 8月15日,谢正义邀请采访组到扬州明月湖畔随意“走一走”。晚上8点多,健身步道上,很多市民或跑步或走路;灯光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汗如雨;湖畔广场上,中老年人广场舞跳得正开心;游乐场上,孩子们玩沙子、荡秋千、滑滑梯,欢声笑语不断。一位抱着21个月大孩子的年轻妈妈告诉记者,市民公园裡游乐设施齐全,来玩也不用办游园卡。市民陈先生则竖起大拇指,为这裡露天健身器材的专业水准点赞。湖边“24小时城市书房”裡,很多市民正安静地看书。一名中学生说:“这裡冷气开放,我家就在附近,我每天来这裡学习。”
打造国际文旅城—— 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响往
【面对面】问:把大运河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文旅产业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省委全会的最新部署。作为一座拥有2500多年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扬州将如何发挥优势,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上做出示范,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响往?
答:围绕“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响往”,在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化视野,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发展文旅产业的第一资源是大运河。我们聚焦建设世界运河文化名城,加快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馆多园”重大专案,全力争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让人们一提起运河就想到江苏、想到扬州。
同时,我们要充分放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主攻“四季旺游”,更高水准推进旅游新景点、酒店宾馆群建设,整合扬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积极培育功能旅游新业态,推动观光旅游与功能旅游相结合,全力打造国际旅游会展城市。
【理念嬗变】 从宜居、宜业到宜游,反映的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从“尽我所有”到“尽你所需”,体现的是服务理念的昇华。谢正义举了一个小例子:外地人到扬州,通常先到瘦西湖,若被问到瘦西湖怎么走,以前要这么回答:从启扬高速槐泗出口下,槐是槐树的“槐”,泗是泗水的“泗”,然后上扬菱路,再往左拐上友谊路,最后向右拐就到了。外地游客有时很难听明白,后来我们做了个小改变,把高速槐泗出口改名为瘦西湖出口、扬菱路等改名为瘦西湖大道。现在回答问路就很简单:从启扬高速瘦西湖出口下来,左拐上瘦西湖大道一直走,最后根据标志牌向右一拐就到。虽是小细节,却反映出扬州为旅游者考虑周到。
【“洋”眼看扬】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利斯蒂·裡比拍摄纪录片《扬州——永恒的文化之城》,曾多次来到扬州。在他看来,这个既古老又青春的城市正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多地走出去进行文化传播,扬州将拥有世界名城的名片。
打造新兴科创城——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
【面对面】 问:这些年扬州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绩,经济总量连续迈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请问谢书记,扬州未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品质发展上有哪些谋划?
答:围绕“争创城市发展的第四次辉煌”,我们要在提升长三角重要工商名城能级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一是提高项目质态,注重项目的亩均投资、亩均销售、税收和竣工后研发投入等核心指标,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的专案倾斜;二是提升产业能级,按照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推动六大基本产业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基金引导、一所大学支撑、一套政策扶持;三是厚植创新基因,继续深化三大创新板块建设,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打造“大学生城”,加快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全力招引国内“双一流”院校来扬合作办学,加快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理念嬗变】 历史上的扬州,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创造这三次辉煌,第一次靠资源,第二次靠区位,第三次靠政策。争创扬州发展第四次辉煌靠什么?扬州较早提出要建设“创新扬州”,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扬州区位、生态、人文、宜居的综合优势,把建设新兴科创名城作为主航道、科技创新作为主动能、高素质年轻人才作为主力军,才是扬州发展的关键所在、动力所在、希望所在。
【现场镜头】 沪陕高速公路扬州南出入口向北不远处,矗立着一幢建筑风格独特的20多层大楼,自2016年6月运营以来,这裡已云集近百家科技型企业,被誉为引领扬州科技创新风向的“智谷”。众多“金凤凰”从这个科技综合体裡飞出,瑞丰资讯、舜大新能源、鼎集智慧等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另有6家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储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