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指数”,这个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概念指出,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即,“灯光指数”值越高、变化越大,代表城市的繁华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快。 在扬州,无论是科技综合体的“智慧之光”、城市书房里的“希望之光”,还是生态体育公园的“活力之光”,都清晰地照亮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彰显着执政者的管理智慧。今天,让我们换个视角,跟着市委书记谢正义口中的热词——“灯光指数”,走进夜色里的扬州,用更直观的亮度指标去感受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理想和抱负。
智慧之光:科技综合体
灯光指数:★★★★★
建设宜创城市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的主要载体和首要动力源;科技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动力转换的战略工程和核心工程……这是扬州人对于科技综合体的定义。
市委书记谢正义说,透过“智谷”大楼的灯光,看到了扬州未来的希望。
打开扬州的创新地图:东有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西有职大南科技综合体,南有智谷科技综合体和联创软件园……
几年时间,一大批科技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扬州累计开工建设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总面积586万平方米,现已建成409万平方米,累计投入使用291万平方米。京华城是扬州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单体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算一算,这几年新建的科技综合体,相当于30个京华城。
扬州提出建设科创名城,努力再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次辉煌。新动能是什么?着力点在哪里?核心动能是科技创新,关键抓手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科技产业综合体。
在三湾公园马路对面,有一栋120米高的双塔建筑,名为“智慧之门”。这是扬州科技综合体的样板——智谷。
夜幕中,放眼望去,一个个窗口灯火通明。短短三年,这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科技综合体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95%,实现营收15亿元,税收1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制造业亩均税收10倍以上。目前,16.5万平方米的二期、6万平方米的三期工程相继启动建设。
目前,全市科技综合体集聚各类企业1901家,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入驻企业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累计吸纳各类创新、创业、就业人才3.2万人,其中博士333人、国家“千人计划”35人。自去年底召开全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后,各地各部门已经围绕供给、主体、合作、人才、改革、政策等六个关键要素,就建设好、使用好、运营好科技综合体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行动,从科技综合体窗户透射出的希望之光,今后会越来越亮。
希望之光 :24小时城市书房
灯光指数:★★★★★
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楼梯拐角处,“城市书房永远明亮,我们的城市就充满希望”的标语格外醒目。同样的金句,还出现在开发区、明月湖等城市书房的墙壁上,向人们宣示着“书香扬州”的城市追求。
自2015年第一家城市书房建成以来,扬州已陆续建成开放了23家城市书房,24小时“不打烊”,而且家家都建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黄金地段。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气力,在城市最好的地段建城市书房?这得从扬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城市竞争的本质说起。
多年前,记者曾经采访过“扬州讲坛”,与于丹、易中天、钱文忠、蒙曼、马瑞芳等文化大家有过“亲密接触”。谈及扬州,他们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但点赞最多的还是文化。比如,“扬州是一座书香浸染的城市”,“研究中国文化绕不开扬州”……
在他们的表达中,经常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李白、杜牧、欧阳修、王安石、柳永等文人骚客,在夜色掩映下,就着忽明忽暗的灯光,读书作诗,好不乐哉!
书香,就是扬州独特的城市气息。书房,就是对扬州2500年历史文化的最好传承。
当前,历经了汉唐清三次辉煌的扬州,正在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次辉煌”。扬州想要重现昔日辉煌,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拿出“独门暗器”。
今日城市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吾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吸引人才靠什么?除了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对所在城市的归宿感也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陌生人来到扬州,看到城市书房林立会是怎样的感触?孤寂的心会不会被书房里的灯光照亮和温暖?
城市书房,就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守护和引领着这个城市。每当夜幕低垂,热闹渐归静寂,这里却灯火通明。捧一本书,渐渐融入这座城市的书香气里,该是一种怎样的惬意!
2500多年的建城史、汉唐清三次辉煌,赋予扬州太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馈赠。今天的扬城,因为遍及城区的24小时城市书房,传统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活力之光:城市公园
灯光指数:★★★★★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宋夹城公园格外迷人。灯光球场,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畅快运动、挥汗如雨;免费的儿童乐园,孩子们欢快地嬉戏玩闹;宋城书坊,三五好友看书品茶,悠哉乐哉!
“这,就是你们扬州人的夜生活啊!”前几天,一位外地同行在扬采访。夜探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后,他羡慕地说,每晚都可以在这么美的公园散步,生活在扬州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从2014年起,扬州大力实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建成并免费开放宋夹城、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李宁体育园、三湾公园、明月湖公园等各类生态体育休闲公园近200个,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11个瘦西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公园也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很多城市把公园建在“不值钱”的城郊接合部,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逛个公园就像一场“大冒险”。像扬州这样,把公园建在城市中心,并形成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实在难得一见。
这,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大智慧。想一想,城市中心地带都是寸土寸金,随便一个公园拿出来卖地都是多少个亿。如果就看眼前利益,这么好的地方用来建公园多浪费。
正应了扬州那句劝诫领导干部的名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为官一任,就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干成几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大事。城市公园,就是扬州留给后人的生态财富、美丽留白。
在扬州,还有一句与城市公园相关的流行语:“多建一个公园,少建一所医院。”今日扬州处处是公园,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一处公园。去公园,已成为扬州人新的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当下,正值炎炎夏日,晚上七八点钟,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那里绝对人流如织。一家老小聚在公园,散个步、聊聊天、打打球,“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随处可见。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点评说,扬州公园体系建设就是在城市历史文脉肌理上的一次传承和创新,它所带来的城市格局提升、生态环境优化,催生的不仅是诗意生活、闲情逸致,更为一座城市在新时代不断破解困局、砥砺前行、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丰沛的精神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