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廣西北海銀灘景區,環衛工人抬著清理的垃圾走過海灘。新華社發
廣西北海銀灘因具有“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等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灘”。近年來,隨著遊客增加,加上海洋大環境的變化,銀灘多次發生垃圾圍困事件。儘管有關部門處理及時,但治理仍存諸多困難。如何讓潔凈的沙灘遠離垃圾圍困之憂?
垃圾頻襲“天下第一灘”
“今年以來,銀灘已發生兩起海藻襲擊事件,海藻被卷上岸後,將整個沙灘覆蓋厚厚一層,像‘草原’一樣,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快就會變黑髮臭。”北海市銀灘景區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就在兩個月前,一場7級大風過後,竟然從海裏“吹”出60多噸垃圾。“爛衣服、酒瓶、椰子殼……垃圾密密麻麻地佈滿了整個海灘。”北海市銀灘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環境管理部部長陰豐璋說,景區立即啟動相應預案,組織60名清潔工全力清除。儘管很快恢復了正常狀態,但還是讓一些慕名而來的遊客感到失望。
在銀灘從事清潔工作的高世娟說,當地流傳著“浪骨起,反海底”的諺語,即每年農曆三月底“浪骨起”時,“浪骨”會把海底的垃圾翻上海面,借助海浪衝上岸。“實際上,只要有大的浪來時,都會出現垃圾上岸的情況。”
據北海市環保局、海洋局等部門統計,2012年,銀灘多次遭受大風帶來的椰子、枯木、泡沫、塑膠袋等各種垃圾襲擊,而平時的漲退潮也會留下不少海洋垃圾。
據景區粗略統計,2012年銀灘清理的垃圾量超過1800噸,今年上半年,景區清理的垃圾就有1200多噸。
兩大源頭難遏制
記者採訪了解到,困擾銀灘的垃圾有兩大來源:陸源垃圾和海洋垃圾。有關人士介紹,隨著景區接待遊客數量的增加,陸源垃圾數量大幅增加;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類海洋活動的日漸頻繁,使產生的海洋垃圾數量呈上升態勢。
記者近日在景區採訪時留意到,有的遊客在沙灘上散步時隨意將煙頭和瓶蓋等丟棄在沙灘上。“這些垃圾小,處理起來特別棘手。”陰豐璋說,整個景區面積約46萬平方米,年接待外地遊客約200萬人次,負責清掃的工作人員只有60名,遠不能完成清理任務。
“雖然景區內設有150個陸地垃圾桶及15個沙灘垃圾回收點,但亂扔垃圾現象仍未根絕。”陰豐璋說,每年旅遊旺季,垃圾問題就讓銀灘“不堪重負”,一些來不及處理的垃圾被捲入海洋,季風來臨時再度上岸。
海洋垃圾也同樣不容小覷。高世娟就曾接觸不少海上漂來的垃圾,“去年底,沙灘上衝上來幾千個椰子,由於漂浮時間太長,都發臭了,我們花了幾天才清理乾淨,整整運了十多車。”她說,有時海上漂來的垃圾來自國外,“上面寫的字都看不懂。”
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工業項目和生活污水逐漸增多,海洋環境尤其近海環境正變得脆弱。北海市環保部門發佈的環境公報顯示,2012年經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較2011年明顯增大,近岸海域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較2011年明顯加大,約1.9萬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營養化狀態。
專家介紹,在營養富集區,一旦陽光和溫度達到要求,會加速藻類繁殖速度,進而爆發赤潮。“此外,臨近港區飯店所排放的油污、廢料,沿海居民或船舶在海上活動時,隨意丟棄的生活生產廢物也是產生海洋垃圾的原因。”北海市海洋局副局長彭在清說。
加大力度“阻擊”垃圾
北海市銀灘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劉科說,儘管景區僅環衛工作每年投入就有上百萬元,但面對來勢兇猛的垃圾,在人員、資金和許可權方面仍需得到進一步支援。
“正常情況下,每個清潔工只需負責3000平方米的清潔區域,但目前我們的工作人員管理面積遠遠超過這一標準。”劉科說,自2003年景區免費開放後,景區的管理許可權非常有限,“比如遊客在景區內亂丟棄垃圾,我們只能採取勸說方式,沒辦法採取較為強硬措施。”
有關人士指出,控制源頭才是整治海洋垃圾的根本辦法,提高沿海城市工業佈局的科學性,不斷提高工業排放和城市垃圾處理水準,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彭在清建議,打破部門、地域間的界限,在內河流域建立跨部門、跨市、跨省的垃圾治理機制,並按流域對沿岸企業的生產排污、排廢進行監測和管控,堵住河流垃圾、污染入海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