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新聞 >> 健康科枝
水聲鳥鳴,養生良藥
2021年08月17日 03:14:06 作者:國際日報 來源: 字號 打印 關閉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不看,卻不可能“關上”耳朵不聽。聲音伴隨大多數人的一生,能對身心產生一系列影響。例如,鬧鐘的滴答聲,每一聲都撞擊失眠者的神經,而雨聲、蛙鳴卻能讓人睡得香甜。可見,利用好聲音,能夠開啟健康的大門。

  四成人“住”在噪音裏

  現代生活中,人們常被迫與噪音共處,特別是在城市中。《2020年中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監測發現,夜間聲環境達標率為60.1%。也就是說,有近40%地區的人夜間睡在噪音環境中。從居民投訴情況也能看出,城市雜訊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報告》顯示,全國“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53萬餘件,其中雜訊擾民問題占38.1%,排各類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從雜訊類型來看,建築雜訊投訴占45.4%,工業雜訊占26.5%,社會生活雜訊占24%,交通雜訊占4.1%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耳鼻咽喉口腔頭頸外科教授朱鎮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很多城市處在大建設階段,工地多、工期緊,工人們只能在夜晚加班加點地趕工;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和城市污染問題,很多大城市白天限制大型車輛通行,一些工程用車只能晚上進城,加重了夜間雜訊問題;社會生活雜訊主要來自娛樂場所和公共活動,比如飽受爭議的夜間廣場舞等文娛活動,讓生活在周邊的居民不勝其煩。

  雜訊對人體的傷害是方方面面的。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研究發現,哪怕是低分貝雜訊,也會對心率造成破壞性影響,長期如此可導致心血管問題。當汽車通行鳴笛、飛機升降或同伴打鼾等雜訊超過35分貝時,人的血壓就會上升,且雜訊越大,血壓越高。瑞典一項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發現,生活在雜訊污染較重地區的人,腰圍更大,雜訊每增加10分貝,腰圍就會增加1釐米。兒童長期生活在雜訊環境中危害更甚。《柳葉刀》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大型機場附近上學的兒童,由於長期暴露在飛機雜訊下,智力發育特別是閱讀能力會受影響。在吵鬧環境中生活的兒童,智力發育要比在安靜環境中生活的孩子弱20%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建玲表示,現代人長時間處在雜訊環境中,會變得不安、焦慮、暴躁,甚至影響免疫和代謝系統。

  大自然的聲音療愈身心

  生活在紛繁的雜訊中越久,就會讓人越發嚮往田園生活。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自然界的聲音最能讓人放鬆。研究人員對美國68個國家公園內251個地點的聲音進行了研究,比較鳥鳴聲、水聲和混合聲3種自然聲音,結果發現,與雜訊有害健康相反,自然界的聲音有助心理健康,其中,水聲對改善情緒最有效,鳥聲則與減少壓力和煩惱有關。

  研究者之一、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環境和跨學科科學研究所生物系副教授瑞秋·巴克斯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僅出行受到了限制,人與人的交流也減少了,人們開始越發地關注窗外的景色,以及蟲鳴鳥叫、風聲雨聲等能讓人感到愉悅和放鬆的聲音。常聽這些“好聽”的聲音對健康大有裨益。

  感受美好。古人雲:“以自然之聲養自然之道。”淅淅瀝瀝的雨聲,叮咚纏綿的泉水聲,千回百轉的鳥鳴聲等,能給人純淨、一塵不染的感覺,閉上眼就仿佛身臨其境,喚起心中美好的感覺。

  平緩心跳。美國學者邁爾斯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舒緩的自然之聲以及音樂可以減緩脈搏和呼吸速度,降低血壓,放鬆肌肉,進而使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

  放鬆大腦。李建玲表示,聆聽流水聲等自然聲音,能誘發大腦產生更多的α腦電波,這種頻率的腦電波是大腦處於平靜放鬆狀態下的理想波動頻率。美國音樂治療師斯科特曾特別指出,傾聽海洋、溪流、雨和瀑布的聲音是達到放鬆狀態的有力方法。

  幫助睡眠。朱鎮華表示,電扇的旋轉聲、空調的轟鳴、瀑布飛馳而下的水流聲、電視或收音機沒信號時發出的沙沙聲,都是典型的白噪音。從聲學來看,白噪音在各頻段能量分佈均勻,包含了人耳可聽範圍內所有聲音頻率。這類聲音能幫人們“遮罩”掉其他雜訊,提供較為安靜的環境,因此,睡前聽一聽特別有助睡眠,這也是下雨天人會特別想睡覺的原因。

  改善聽力。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發現,人們在連續的白噪音背景中聽到純淨聲音的能力會變得更加精確。

  增進幸福。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容易察覺危險或安全的信號,若處於充滿自然聲音的環境中,會感到安全、放鬆警惕。因此,每週在自然環境中活動兩小時的人,比較少在戶外活動的人幸福感更高。

  緩解疼痛。長期工作壓力大,讓不少人出現了慢性疼痛。西班牙巴賽隆納國際研究所環境流行病學教授馬克·紐文維希森研究發現,無需遠行,只要走出家門,在充滿自然聲音和景色的環境中短暫休息一會兒,就有助提神醒腦、改善免疫力、降低疼痛感。

  音樂也是一劑良藥

  不僅大自然的聲音,悠揚悅耳的音樂也能舒緩壓力、平復心情,讓人身心舒暢。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許多醫院和社區健康中心都提供“聲音治療”,以幫助那些身體、情緒上有障礙的人恢復健康。德國醫生會在手術過程中播放音樂,讓患者放鬆下來。

  我國傳統醫學則有“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的觀點,認為真正好的中醫善於運用音樂來養生治病,用樂如用藥。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著作《黃帝內經》就發現了音樂對身心的益處,提出“五音療疾”的理論:“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天之五音為角、徴、宮、商、羽,分別和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配,與人的肝、心、脾、肺、腎五臟相應。如今,這一理念在中醫的診斷學、治療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朱鎮華介紹,目前,五音療法分兩類:一是主動治療,即親身彈奏樂器和吟唱。即使不懂樂理,只要鍛煉自己按照一定節奏敲打器物,同樣可以起到治療作用。臨床上使用這種方式治療狂躁症、抑鬱症、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另一種是被動治療,即音樂欣賞。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音樂都能產生治療作用,音樂整體風格應該是舒緩的,情節性不能太強,還要保證時長在20分鐘左右。例如,臨床上常用大提琴獨奏曲《天鵝》來輔助降血壓。

  朱鎮華表示,普通老百姓如果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音樂,只要聽一些樂曲風格相對平穩、情節性不太強、起伏不大的中國古典音樂就可以。如果用耳機聽音樂,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最好不要超過60分貝,持續時間不超過60分鐘。睡眠較差的人,還可以在睡覺時播放蟲鳴、鳥叫、雨聲、流水聲。李建玲建議,如果不得不生活在雜訊中,可以使用合適的耳塞,確保睡眠期間少被雜訊干擾。最好每週都能卸下內心沉重的包袱,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受蔥蔥鬱鬱的美景和迴旋在山間、溪旁、林間的自然之聲。

相關評論信息
發表評論
您尚未登錄,暫時無法發表評論,現在 登錄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