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的《長江之歌》節目,展現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5年來發生的轉折性變化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定位,向觀眾展示長江流域完整、原真的生態環境及在習近平主席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引領下長江經濟帶所開創的輝煌建設成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而良好的生態離開水是不行的,水是生命之源,與人類文明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不誇張的說,沒有水就沒有生態,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有關環境史研究表明,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是擇水而居,許多文明古國和古文明的消失都是因為乾旱,因為嚴重缺水。因此擇水,找水,治水,一直是歷代國家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可以說,對水的管理攸關國本。大禹千百年來的廣受人們愛戴,就與他的治水政績有關,與他天人合一的智慧有關。
可惜用西方發軔和主導的工業文明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不明智的與自然對立的天人相悖之路。從一種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出發,工業文明視自然為予取予求的對象,視水為可資隨意利用和揮霍的資源。其結果就導致對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使得水資源奇缺 、水質惡化,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中國這樣一個水資源短缺而且時空分佈不均的國家,水環境形勢尤其嚴峻。可以說,粗放式發展40年後的今日中國,其治水和用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史無前例的。
要從根本上走出中國水短缺的困局,就必須徹底擯棄工業文明的機械思維方式和竭澤而漁式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走生態文明之路。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呼喚一種新的智慧,它要求我們人類拋棄對自然的帝國主義態度,轉變環境觀念,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轉變社會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換到人與自然共生和諧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模式。用習近平的話說,“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看到,水利工程一直是中國大力推進的建設重點。 1952年10月,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南水北調宏偉構想首次提出。
新時代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這樣一種工程。作為旨在破解中國水資源分佈“北缺南豐”問題的工程,是世界規模最大、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受益範圍最廣的調水工程,也是極端複雜的系統工程。這一工程,在習近平心中的分量很重。他曾說:“南水北調,我很關心。這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峽工程是等量齊觀的。”截至2021年4月初,南水北調已經累計調水418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1.2億。南水北調集中彰顯了中國的製度優勢,讓世界見證了中國智慧、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南水北調的成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是生態文明智慧的高度體現。
首先,南水北調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這是一條紅線。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持“三先三後”的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在5月14日的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他又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明確為推進實施調水工程的一項重要要求,所反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
其次,南水北調通過把水資源作為剛性約束,倒逼中國走綠色發展之路,這包括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加快形成節水型綠色型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所體現的是一種對歷史的責任感,一種對人民的使命感。
作為攸關國計民生、貫通區域發展、推動生態文明的一項重大工程,新時代的南水北調工程必將彪炳於中華民族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