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專版 >> 魅力揚州
文旅融合 郵城見“高”
2020年05月28日 09:55:44 作者:國際日報 來源: 字號 打印 關閉

江蘇高郵,中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依傍運河矗立千年。

昨天上午9:28,位於高郵市城北的汪曾祺紀念館正式開館,近千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汪迷”和高郵各界人士見證這一“夢圓”時刻。

紀念館的外形,如同一本本層疊的書,層次分明的表面,如同隨風飄拂的紙。這是高郵的水,滋養出來的汪家的園。汪曾祺長子汪朗參觀汪曾祺紀念館後,興奮地題寫道:老頭兒做夢也想不到家鄉人會給他建這麼一座精美的紀念館。

這是高郵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落下的最新手筆。

近年來,高郵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深度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交相輝映,文旅融合雙輪驅動”為著力點放大“名人、名城、名片”效應,將一顆“很文藝、很水鄉”的運河明珠打造得璀璨奪目、活色生香。

高點定位:“四城同創”擦亮名片

西元前223年,秦始皇築高臺,置郵亭,標誌著高郵城市的出現。其實,人類在高郵的生產、勞作歷史,至少可向前追溯5000年。1993年,高郵龍虯莊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期文明空白。

文化底蘊深厚,是每一個高郵人打小就接受的啟蒙和薰陶,更為高郵人的骨子裡注入自豪。

放眼看,歷史文化的大腳從龍虯莊遺址邁出,踏空留痕、飛越留蹤:婉約派詞人秦少游、明代盂城驛、清代訓詁大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現當代文學大家汪曾祺,一條傳承千古的文化脈胳異常清晰。

文化積澱深厚,固然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資源與不竭動力,但也會帶來顧慮多、框框多的制約。

是固步自封,停留在曾經的輝煌中自戀,還是勇於向前,再創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新業績?

“高郵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高郵圍繞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高點定位‘四城同創’,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競爭力和辨識度。”高郵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建奇說。

“四城同創”即創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國家衛生城、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潘建奇說,目前,“四城同創”的前兩個目標都已實現,全域旅遊示範區已入圍國家第二批創建單位,全國文明城市將於下半年迎來上級測評。

高端策劃:打造“好事成雙”城市IP

雙黃鴨蛋,是大運河賦予高郵的天然物產。曾經,一枚雙黃鴨蛋讓高郵這座裡下河水鄉蜚聲寰宇。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高郵市委、市政府將“如何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作為事關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個“雙”字,成為打造城市形象的新標識:高郵除了盛產雙黃鴨蛋,還擁有兩座驛站、兩座古塔、兩條運河、南北兩條古街。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喜歡成雙成對,雙喜臨門成為了人們亙古不變的追求。”高郵文廣旅局局長趙錦章說,2018年,高郵成功打造了“好事成雙在高郵”這一嶄新的文化IP。

依傍這句全新的城市口號,高郵致力文旅融合發展,推出“好事成雙”系列主題策劃,開拓出高郵城市文旅新玩法。

“在文旅融合模式下,高郵做足大運河、明清運河故道、鎮國寺塔、平津堰、高郵湖、石工頭避風港‘六位一體’文章,打造以水工文化為重點的遺產專案展示群落。舉辦湖上花海旅遊節、環高郵湖自行車賽、高郵湖大閘蟹旅遊美食節等節慶賽事,越來越時尚、越來越浪漫的大運河高郵段,為高郵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強的‘引力場’。”趙錦章說。

在世界遺產盂城驛拐角處,南門大街曾日夜聽著運河濤聲,枕著遠方而來的驛站蹄響。270多米長的老街,都是高郵舊人家,保留著明清民居的模樣,守著運河水,候著歲月流。

2019年,高郵市文旅集團斥資3000多萬元,將街面上的60多戶房產買斷,向外招租,形成了文化表演、非遺展示、餐飲服務三足鼎立格局。當年9月28日,隨著一聲響徹雲霄的“開街嘍”,兩扇朱紅大門徐徐打開,千年老街煥發新生,家家商戶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如今,初夏的風,從運河上徐徐吹來,這條南門大街,有了嶄新的模樣。牆上繪製的黃包車,似乎坐上去,就能穿越到過去的時光。街邊主打高郵地方菜的飯店,將卡拉OK設備搬到門口,歡快的歌聲唱響了夜經濟,仿佛提醒著你,這是一個文旅融合新時代。

這裡的李氏糖業有著家傳技藝,做出來的糖香甜可口,潤喉潤肺。今年52歲的店主李國林說,他能做20多種細糖,自從把店開到這裡,不僅高郵市民常來,南來北往的遊客們也都喜歡買點品嘗。如今,“90後”的兒子李韜子承父業,這讓李國林非常欣慰。

“好事成雙”還可以是什麼?高郵人自信地說:“有文化有文明,好事必然成雙。”

“文化讓城市富有底蘊,吸引八方遊客共聚郵城;文明讓城市更加友好,讓遊客流連忘返,成為‘回頭客’。”趙錦章表示,“通過文旅融合,高郵以長三角一體化、寧鎮揚同城化最美‘後花園’為定位,傾力打造區域遊客的旅遊目的地。”

高級定制:提檔升級引領潮流

剛剛開館的汪曾祺紀念館,處處都體現出“高級感”。總體風格古樸大方兼具現代簡約,遠看就像七摞掀開的書稿,仿佛對應著汪老先生擅長的小說、散文、戲劇、詩歌、書信、雜著、談藝等七類文學體裁。周圍碧水環繞,印證著汪老一生與水結下的不解之緣。

高級感,是很多人參觀汪曾祺紀念館後的第一印象。除了豐富的展覽,還有很多高科技的展示,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身臨其境,多媒體的運用,讓人如同走進了汪老筆下的高郵舊時光。這是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主導設計的,代表著國內建築設計的最高水準。

汪曾祺紀念館,只是高郵市文旅集團自2016年成立以來投資的一部分。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高郵古跡甚多,光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就有好幾處。而文游台、王氏紀念館等,更是很多遊客嚮往的地標景點。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觀眾審美能力的提升,原來的景點,很難符合現代遊客們的需求。

幾年時光,文旅集團投入六七億元進行基礎設施提升,豐富了景點內涵,更新了內容呈現方式。大運河高郵明清運河故道的西堤,曾經荒無人煙、雜草叢生。隨著2018年3月31日西堤銀杏大道、陽光草坪、健身慢步道等景觀綠化工程的完工,這裡成為了市民和遊客紛紛前來打卡的網紅點,“世界遺產”從此融入市民生活。

2019年是秦少游誕辰970周年。高郵投資約1500萬元,啟動實施了文游台核心區修繕和景觀提升工程,對秦觀和宋詞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依託《鵲橋仙》《踏莎行》等膾炙人口的名篇,策劃設計了一系列充滿文化韻味和意境的景觀小品,並在節慶期間安排古典詩詞演唱、吟誦及古琴彈奏,注重景區與遊客互動,既充分彰顯文游台景區深厚的文化積澱,更為弘揚國學、傳承經典以及遊客打卡拍照提供了唯美的意象載體。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為人剛正不阿。文旅集團對王氏紀念館也進行了擴容,面積比以前擴大了一倍,突出了家風廉政和王氏學術成就,並融合了國學講堂、文獻資料展陳、24小時親子書吧、24小時茶吧、文化藝術創作空間、多媒體影像播放、互動答題等項目,各種先進的理念,為王氏紀念館增光添彩。

為遊客專門定制,讓遊客流連忘返。湖上花海景區成功舉辦了三屆高郵湖油菜花旅遊節活動,其中2019年旅遊節期間接待了近10萬名遊客,入園人數同比增長100%,營收超250萬元,收益同比增長194%。即便今年在疫情的形勢下,央視仍兩度聚焦高郵湖上花海,“好事成雙·千畝菜花”的美景宣傳取得了日接待遊客萬人的突破。

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盂城驛、文游台、清水潭等主要收費景區全年入園人數50.46萬人次,同比增長47.5%;高郵全市全年接待國內過夜遊客83.11萬人次,同比增長12.29%,境外過夜遊客1308人次,同比增長81.16%。

相關評論信息
發表評論
您尚未登錄,暫時無法發表評論,現在 登錄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