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小說文藝 >> 小說散文
二萬八千北京知青與延安的情緣
2019年10月12日 11:06:02 作者:李星棋 來源: 字號 打印 關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2.8萬多名北京知青回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到延安農村插隊落戶。而延安人民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熱情接納了這些遠離父母、遠離都市的青年學子。從此,一段北京青年與延安的故事就此展開。

插隊歲月,成為一代人生命中的永恆記憶。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建,2016年,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館在延安棗園路落成開館,真實記錄了那段激蕩青春風采的難忘歲月,為傳播知青文化,弘揚延安精神,在圓夢中華的偉大歷史征程中,發揮資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展館開業後,接待了大量知青、紅色教育培訓班學員等前來參觀學習,2018年接待人數達15萬人次。

金秋九月,記者走進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館,帶你探尋知青歲月,深入瞭解北京知青的延安故事。

 

延安窯洞住上北京娃

 

廣闊天地終生難忘。步入展館序廳,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習近平的題詞,這是整個序廳的展示主題。面前延河大橋雕塑,將人們帶入當年知青在延安留影的情景。

 展館前廳頂部有2.8萬顆閃爍的星星與牆面知青插隊的落戶點遙相輝映。在展館一側的一棵參天大樹,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棵大樹象徵著當年知青栽下的紮根樹已成為擎天之柱、國之棟樑。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館講解員王月圓向記者介紹道。

當時的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土地貧瘠、群眾生活貧困。北京知青剛到延安,就迎來在農村的第一個農曆新年。講解員王月圓指著展板上的一張照片向記者介紹道。只見照片中的年輕人倚在門框上,坐在石階上,一副想家的神情。

破舊的土窯洞、粗糲的飯食、孤單的身影,這些北京知青的心情可想而知。除夕夜,熱情的鄉親把知青拉到自己家裏過年,遠離親人的北京知青感受到家的溫情。一張延川縣插隊的北京知青邢儀的速寫畫《春節時節派早飯》記錄下當時的熱鬧場景。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首。做飯離不開柴,取暖離不開柴。當時知青們為了砍到柴,鑽梢溝、攀懸崖,手腳刺破、衣服劃爛,往返幾十裏山路,才能打幾十斤柴。王月圓接著介紹,當年宜君縣北京知青王晨因為背柴,有三件上衣後背撕成了布條。

知青們的第一堂勞動課就是在牛圈、羊圈、豬圈裏起糞,再把起出來的糞送往地裏。當年留下的一張張黑白照片記錄了知青們勞作的情形。

他們在延安先後嘗到了饑餓的滋味、砍柴的辛苦、吃水的艱難,自理能力更強,渡過了生活關。

 

無私的愛獻給北京娃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淳樸、厚道、善良的延安人民不顧自身的貧困,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接納了北京知青,視北京知青為親人,手把手教會知青們各種生活、生產技能,給了他們無限的關愛。

 那裏雖然窮,但人民熱情淳樸,有樂觀精神。他們像父兄那樣教我們幹農活、打水、做飯,經常請我們到家裏做客。

北京知青何立群回憶,有一次她病倒了,昏昏沉沉、渾身發冷,房東大娘來看她,過了一會兒,還端來一碗熱騰騰的雜面條,讓何立群趁熱吃。

北京知青劉瑞在富縣插隊時,把房東大娘認作乾媽。在他返城離開富縣的23年間,曾17次返回陝北尋找乾媽,遍尋無果。直至2008年春,劉瑞偶然得到線索在山東終於找到了乾媽,並把她接回北京,像對待親娘一樣侍養。

 

北京娃變成了延安娃

 

經過一年多的勞動磨煉,北京知青變成了延安娃。他們不僅說話、穿衣、生活習慣像延安娃,有2600餘名知青當了村黨支部書記、生產隊長、會計,融入農村工作、生活,真正成了生產隊的當家人。

他們帶領社員一起規劃新農村建設,科學種田、技術革新,把改造農村當作自己的使命,在各個崗位作著平凡而偉大的貢獻。

1971年,北京知青有335人擔任赤腳醫生,他們刻苦鑽研,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在自己身上試針試藥,為缺醫少藥的群眾解除病痛,為改變農村醫療衛生的落後現狀作出貢獻。

孫立哲就是赤腳醫生的傑出代表。當年在農村缺醫少藥、環境簡陋、設備簡單的小小醫療站,孫立哲做了大小手術3000餘例,治療8萬人次。他像一個傳奇,深深植根在延川人民的心中。王月圓指著牆上的照片詳細講述孫立哲的事蹟。

 不僅如此,還有大批北京知青成為延安科學種田的帶頭人、農田基建的突擊隊、鄉村學校的新園丁……他們利用空閒時間,珍惜光陰勤奮讀書,發揮能歌善舞、吹拉彈唱、能書會畫的特長,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小提琴、手風琴、收音機這些洋樂器讓莊稼人開了眼界,洋歌曲讓農民大飽耳福。在展館裏,形象的知青雕塑手持樂器吹拉彈唱,讓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當年的知青歲月。

1970年起,一批批北京知青陸續離開農村,走進工廠、機關、學校、軍營,但他們仍將延安視為第二故鄉,感恩於善待庇護他們的延安父老鄉親,雖然離開延安,卻把心留在了黃土高原,不遺餘力地給延安社會經濟的發展以無私的援助。

在知青館籌建之初,大批北京知青得知消息後,紛紛將家中珍藏的老物件免費捐獻出來,使得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很快達到幾萬件,展館工作人員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籌備和布展,終於將館內六個單元數十個模組的內容呈現出來,使得市民遊客通過一件件文物和老照片找到當年的場景,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卓絕,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相關評論信息
發表評論
您尚未登錄,暫時無法發表評論,現在 登錄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