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專版 >> 大埔乡情
大埔:立足生態優勢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縣
2019年01月03日 01:23:59 作者:劉招迎、劉潤濤、羅文燕 來源: 字號 打印 關閉

憶往昔崢嶸歲月,感改革開放激蕩芳華。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山中山的大埔天翻地覆,改革開放以來,大埔全面貫徹黨的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心一意促改革、謀發展,從一片貧瘠和落後,歷經幾番巨變,在歲月變遷中破繭成蝶,已然變身為“中國最美麗縣”。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時刻,大埔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凝聚起磅礴力量,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把大埔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縣。

特色產業優勢突顯 高品質發展彙聚新動能 

新時代東風浩蕩,曙光在前,黨的十九大之後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大地處處生機勃發。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下,大埔也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城鄉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經濟發展經歷了基本解決溫飽、穩定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全面建設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邁進的歷史階段,步入了快速增長期,縣域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了新臺階。

2017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87.01億元,較1986年(從1986年起開始有統計國內生產總值)的1.87億元增長了46.53倍;該縣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從1979年的6310萬元、256.1萬元到2017年達到79.488億元、78.017億元,分別增長了125.97倍和3046.38倍;2017年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億元,較1979年的1584.84萬元增長了61倍。

近年來,得益於大埔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勢頭喜人,新入園企業13家;縣城工業社區建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新型工業加快發展。重點培育發展電力、陶瓷兩大主導產業,企業“上規、上億、上市”亮點紛呈。近年來,大埔新增規上企業31家,現有規上企業54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家,正在培育上市企業1家。

“蜜柚是大埔農業的主要龍頭產業,是當地農民的‘黃金果’!”央視導演組外拍組組長郭疆平感歎道。9月12日,雙髻山蜜柚公園人山人海,百人大鑼鼓鏗鏘有力,山歌對唱宛轉悠揚,300人蜜柚採摘場面浩大……一幅幅農村豐收喜悅圖向觀眾徐徐展開,中國豐收節在大埔的拍攝取點,讓世界看到了農業強縣實現振興的“好面貌”。近年來,大埔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做精做強蜜柚、茶葉等傳統優勢農業,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大健康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企業品牌+區域品牌+長壽品牌”三位一體差異化農業品牌戰略,打響“大埔農品、大埔山品、大埔硒品”品牌。22萬畝蜜柚,11萬畝茶葉,5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國家級名牌農產品,23個省級名牌農產品,139家省、市、縣龍頭企業,7個富硒農產品基地……這些,都是大埔做足生態文章,春風化雨結出的豐碩成果。

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以“凝聚客商力量、化育時代英才、助推鄉村振興、共謀綠色發展”為主題的招商大會在大埔縣城舉行,近300名客商和嘉賓聚首萬川古城,共襄盛事,15個招商引資專案簽約,計畫投資總額56.1億元,涉及新型工業、文化旅遊、生態健康、現代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總部經濟等領域。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在致辭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對招商大會舉行表示祝賀。他說:“大埔滿眼綠水青山,遍地別樣風景,非常適宜發展文化旅遊、大健康產業,是實現宜居宜業宜遊的寶地。”

如陳敏書記所言,經過近40年的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大埔縣的陶瓷、電力、生態健康、文化旅遊等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瞭解,該縣的一、二、三次產業結構從1986年的43.45∶24.85∶31.7調整到2017年的25:29:46,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成果顯著,經濟社會逐步步入了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生態文明成果豐碩  最美麗縣邁出新步伐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金秋的大埔縣,被一片綠色包裹。這塊隨“綠”而動的土地也逐漸引人注目。2016年大埔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至目前,該縣林地面積297.6萬畝,占全縣轄區面積的81.2%;森林公園33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5個;森林覆蓋率77.93%,該縣還榮獲“2017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稱號。綠色,是大埔最亮麗的顏色,也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最美底色”。

“大埔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潛力也在生態。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是大埔的重大責任,也是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埔縣委書記朱漢東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為進一步提升發展優勢,大埔縣加倍呵護青山綠水,從之前林木無計畫砍伐、毀過於種轉變為造林綠化,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持之以恆地開展了以林業生態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392名各級河長“上崗”治河,積極推進鎮級汙水處理廠建設,抓好工業園區廢氣、廢水排放,建築揚塵、露天焚燒、非法採石采砂的日常巡查,不斷改善大氣環境品質,2017年大埔縣城空氣品質有效監測天數355天,其中優良天數351天,優良率達到98.9%。如今的大埔,人居環境邁上了新臺階。

在大埔縣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已明確,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以功能區為引領的發展,大埔的目標是建設粵北重要的生態屏障。如今,“生態立縣”被放在大埔縣發展思路中的首位,該縣不斷厚植綠色優勢,毫不動搖地做到環境先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研究謀劃發揮區域功能和發展生態富民強縣產業上努力,按照“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工作要求,把大埔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縣。

民生事業顯著改善 百姓獲得感獲得新提升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大埔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緊緊圍繞真脫貧、脫真貧,以紮實的工作作風,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貧困戶人口由1986年的3.53萬戶17.26萬人減少到目前的5115戶11055人,貧困率下降到1.94%。

“跳出大埔看大埔”。40年來,大埔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果、畜、勞務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城鎮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福利水準顯著提高。

“房間空間比較大,衛生環境也比較好,衣櫃什麼設備比較齊全一點,特別是廁所特別乾淨,住的挺舒服,空氣流通各個方面都好很多”大埔縣人民醫院的一位患者說。“新住院大樓設置病床600張,有較完善的資訊化系統和先進的設備,設立了遠端會診中心,可進行遠端臨床、病理、影像等即時會診,使病人不出縣就能享受到省、市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技術服務”,縣人民醫院院長黃裕堅說。

近年來,大埔縣80%以上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領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文化事業、就業服務、脫貧等。與此同時,大埔縣以教育強縣、“鞏文創衛”、衛生強縣創建等工作為抓手,新建張雲栽實驗學校、第二實驗幼稚園,擴建實驗中學、大埔三小等,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成功創建了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示範縣、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先進縣;以“鞏文創衛”為契機,強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提升縣城老城區、環城大道、農貿市場、自來水管道等一批城市擴容提質項目;推進縣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縣中醫院遷建、縣婦幼保健院改擴建和縣慢性病防治院門診樓工程建設和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讓“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目標變為現實。

相關評論信息
發表評論
您尚未登錄,暫時無法發表評論,現在 登錄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