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如期而至,位於北京北三環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又變成了書的海洋。
自1987年創辦以來,走過30年曆程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已成為中國三大全國性的圖書盛會之一,被譽為中國出版業的“風向標”。這裡不僅是圖書交易的平臺,也是出版展示的舞臺、資訊交流的中心。50萬種圖書、2000餘個展臺、近千家參展機構……火熱的交易背後,中國“閱讀力”蓄勢待發。
(小標題)好書能不能找到“好讀者”?“全民閱讀”在路上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廳內,人潮涌動,慕“書”而來,匯聚成冬日動人的暖流。
近50萬種新書和精品圖書集體亮相,讓人們過足眼癮的同時,也不禁擔心它們是否能各得其所。
近年來的多次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閱讀率整體呈全面上升態勢,但仍普遍低於西方發達國家水準。
閱讀率為何低下?“沒有時間”似乎是很多人不讀書的原因。
正在參觀的市民陳先生說,自己曾經很愛讀書,但隨著互聯網對生活的全面滲透,自己看手機和上網的時間遠多於看書,習慣了“碎片化”“快餐式”閱讀。
日前,《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出臺,如何讓“全民閱讀”從“紙面”落到“地面”不僅僅是一個願景?專家表示,圖書出版應與時俱進,多一些品質上乘的經典作品。
訂貨會上,四川新華文軒旗下的天地出版社發佈了“當代華語文學名家自選集叢書”出版計劃。天地出版社社長楊政表示,在碎片化閱讀風行的當下,希望這套經典佳作,能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的“養分”。
湖南文藝出版社“原創之春”新書發佈會成為開幕式當天的重頭戲,一系列原創文學作品借助這一平臺脫穎而出,暢銷不衰。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劉清華說,吸引民眾參與、助力全民閱讀已經成為圖書訂貨會的重要目的,希望這一活動不僅是出版人的聚會,也是閱讀的盛宴。
(小標題)好書有沒有“好市場”?閱讀需求依然旺盛
11部精心裝幀的莫言長篇小說新版圖書,在訂貨會現場一經發佈就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歷年來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名家新作或新版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推出這套作品的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表說:“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不但吸引了大批中國讀者,也在世界文學版圖上擁有了自己的疆域。好作品自然有市場,經典永遠不過時。”
記者觀察發現,圖書訂貨會上兒童圖書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各出版社將展臺佈置得獨具匠心,書籍的創新創意層出不窮。接力出版社帶來了近60種原創新品圖書;天天出版社推出了楊志軍的首部兒童文學作品《海底隧道》和曹文軒的《穿堂風》;浙江少兒出版社推出了“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最新力作《五隻小狼》;張煒、趙麗宏、虹影等知名作家也紛紛轉型寫作兒童文學。
訂貨會開幕當天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少兒成為市場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在細分市場方面,細分市場碼洋比重少兒(23.51%)超過社科(23.09%),成為圖書零售市場中最大的細分類。少兒類也是細分市場中增速最快的,同比增長28.84%,整體市場的增長幾乎有一半是來自於少兒類圖書市場。此外,文學、語言、教輔等類別也保持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同比增長率在10%以上。
火熱的中國市場也讓不少外國作家慕名而來。澳大利亞童書作家葛瑞米·貝斯帶著他的新作《魔法失竊之謎》來到北京圖書訂貨會。“中國圖書市場十分巨大。我會構思創作具有中國元素的繪本,相信中國故事的魅力會打動世界讀者。”他說。
隨著閱讀需求的持續旺盛,傳統閱讀回暖,此前式微的實體書店也得以借勢“重生”。
“出版業目前是傳媒業中非常堅挺的板塊,中國大眾出版持續拓展與提升的空間依然巨大。”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會長鄔書林說。
(小標題)出版業的“風”吹向哪?閱讀形態不斷拓展
“大家好!歡迎來參加《中國機器人》新書首發儀式。”遼寧人民出版社新書發佈活動的主持人,正是瀋陽新松公司提供的一款服務性機器人。
互聯網時代,閱讀形態發生著巨大變化,北京圖書訂貨會也在與時俱進,把“風”吹向了“融合發展”。
本屆訂貨會以“面向大出版轉型升級,走融合發展新路”為主題,展示了一批VR和AR等新技術應用產品,一系列以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賣點的圖書成為焦點。
而訂貨會上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網上書店在2016年依然保持30%左右的增長,超過實體書店的總碼洋;2016年網店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第三方平臺,第三方圖書業務同比增速能達到60%左右。
自2010年首設數字出版專區以來,數字出版一直是北京圖書訂貨會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出版商選擇“先電子書後紙質書”的出版模式。亞馬遜中國副總裁艾博儒表示,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圖書接觸到更多讀者,電子書會促進紙質圖書的銷售。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數字出版的推進,圖書內容創作和閱讀形式也發生了改變。以網路文學為代表的數字出版,讀者與作者可以形成互動。
《羋月傳》的作者、網路作家蔣勝男認為,數字化載體的改變,只是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並沒有降低他們對優質內容的追求和思考。“讀書不再是一個人的安靜活動,不再只是讀者與書的作者之間的對話交流,更可以是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另一種‘視域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