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李思思 任沁沁)梁思成關門弟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日前在北京透露,借助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經過對大量檔案精細、準確地解讀,她的團隊對圓明園遺址已完成90%的數字化復原工作。
“走進‘重建’的圓明園”文化講座日前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開講,郭黛姮在現場展示了一張張逼真的電腦技術復原圖,帶領觀眾走進了一個“真實再現”的圓明園。
“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於2012年10月投入使用,即利用電腦把當年圓明園的實景用數字模型建立起來,再通過光學顯示,將數字模型疊加到廢墟上。目前可再現景區12處。郭黛姮表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看到“上下天光”“杏花春館”“方壺勝境”“坦坦蕩蕩”等多個景區的“真實再現”。
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現代人已經無法從中體會到當年的輝煌勝景。而關於圓明園的“復建之爭”也持續了近30年,卻難獲共識。
“誰都不清楚圓明園到底如何,這太可惜了。”郭黛姮說,她曾通過網路就人們對於圓明園的認知程度做過問卷調查,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兩種:圓明園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是帝王驕奢淫逸的場所。
然而,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將圓明園描述為“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產生的成就盡於此”。
“面對雨果的評價,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再人云亦云地去評價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郭黛姮說,作為一名建築學家,她有責任將消失的遺產帶回當代,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夢幻般存在”的皇家園林。
20世紀末,郭黛姮帶領80餘位研究人員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修復工程,力圖借助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重新“恢復”圓明園的原貌。
從清代的官方文獻,到當時皇家畫苑所繪製的寫景圖,再到當代考古發掘的新成果,郭黛姮與她的團隊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參考了大量的現場測量數據,始終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發現圓明園”。
在這個過程中,郭黛妲常帶著建築系的學生,依照30年代由中國營造學社繪製的圓明園平面圖,沿著土路尋找假山、池塘、石橋等遺址。在她看來,這些瑣碎的勘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如果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那麼圓明園是用園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史。”郭黛姮認為,圓明園作為一座皇家園林,其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變化均是中國歷任皇帝治國理念和方略的體現。
在郭黛姮心中,“重建”圓明園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才是她多年來致力於該項研究最重要的意義。
“一直以來,學界和業界對圓明園研究僅限於發表相關文章。”郭黛姮說,由於沒有辦法給大家呈現一個立體的形象,人們自然無法認識到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中所承載的燦爛文明。
“我是一名導遊,今天特意請假來聽這場講座。”北京市民姜先生說,很多時候,遊客對於歷史古跡的認識僅僅來源於傳說,這不夠全面,也不夠真實。“通過數字化技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看到圓明園的原貌,也有助於我們導遊將真正的歷史講述給更多人聽。”
郭黛姮一直秉承先生“弘揚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理念,多年的潛心研究使她“對圓明園裏每處遺址景點、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
“有人說,圓明園是個‘舶來品’,其實並不是這樣。圓明園中的每個景區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獨特思想,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人文角度去認識這座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皇家園林。”郭黛姮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