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新闻

楊赤裏村:革命老村換新顏 敦親睦鄰樹新風---楊松:愛國 愛鄉 愛家 发布日期:2024/1/15 来源: 打印

保留傳統農村特色的現代化村莊、占地廣闊的赤裏村文化中心、鱗次櫛比的磚紅房屋……垃圾分類實行集中處理,路燈照明使用風光互補系統……近年來,在鄉賢的帶動下,吳川市塘?鎮楊赤裏村持續發展,脫胎換骨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譜寫出美麗鄉村新篇章。

說起楊赤裏村的歷史,要追溯到200多年前。該村由先祖楊啟元從茂名化州瑚琳遷來此地所建,是一個有著200多人的革命老區村莊。因為地處丘陵,楊赤裏村耕地面積少而貧瘠,農業生產十分落後,村民生活較為貧窮。隨著當地青年外出打工,村民生活稍有改善,村中房屋也多從茅屋改為磚瓦房,但房屋質量參差不齊、布局雜亂,村中垃圾遍地,是典型的貧困落後村。

能從典型的貧困落後村轉變為鄉村振興典範,不得不說到一個人——鄉賢楊松。1980年,楊松離開家鄉到深圳開始創業,1988年正式進入建築施工領域。之後的30年裏,他專註於建築事業,承建各類工程達數百項,工程履約率達100%,優良率達97%,獲譽頗多。

「他事業有成後,一直思考著如何改善鄉親們的居住條件並帶領大家致富。」楊赤裏村村民小組長楊宇介紹,楊松響應黨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號召,提出「拆舊村建新村,無償送給村民居住」的計劃,得到村中幹部群眾一致贊成。為保證新村工程達到優質,楊松選材料、定工藝,並委托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進行規劃設計,采用先進的鋁合金模板新技術進行建設。「2017年5月9日動工拆舊村,2018年7月9日全面竣工,新村建成。」

建成後的楊赤裏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2.5萬平方米,包括35棟獨立村民住宅樓和兩棟二期高層住宅樓。公共建築面積逾4萬平方米,包括便利店、變配電房、觀光水塔、汙水凈化廠以及集接待室、展覽廳、圖書室、會議室、粵劇舞臺等場所於一體的赤裏村文化中心。「村內還配置了老人兒童活動廣場、楊時文化廣場、湖濱休閑廣場、後山綠地公園、四知亭、忠武亭等基礎配套設施。」楊宇介紹,村中的路燈主要采用風光互補系統,村民的住宅統一配備空氣能熱水器、自來水系統、網絡系統等。「整個項目投資額超1.8億元,通過整體規劃,統一戶型標準,統一建設,改變了當下許多農村各家各戶自主分散建設導致風貌混亂、道路雜亂的現象。統一布置路網、管網,統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景觀環境,不僅為村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而且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資源。」談起如今的赤裏新風貌,楊宇的語氣裏滿是喜悅。

據了解,楊赤裏村的設計充分尊重傳統風俗,又適當添加創新元素。所有村民的住宅均保留原有住宅朝向,並采取傳統梳式布局,使鄰裏氛圍融洽依舊,村民關系和諧。同時,村內設置安保監控,引入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公司,公共配套系統全面向城市看齊,使村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逐漸變成現實。

此外,楊赤裏村還利用毗鄰湛江吳川機場等有利條件,計劃發展服務空港的餐飲業和小商業,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結合高度集中濃縮的文化景觀,將新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自2018年建成後,楊赤裏村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湛江特色鄉村」,共計超過25萬人前往參觀,有效帶動當地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生態文明,水綠山青。楊赤裏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保護村邊的綠水青山,在村中遍植樹木花草。遵照海綿城市理念,村內在廣場大面積鋪設透水磚,全村做到排水雨汙分流,實現零汙染排放,節能減排,打造綠色環保新農村。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在楊赤裏村,處處可見文化景觀。這裏有詩歌長廊、書法長廊、三字經墻、赤裏村革命史展覽等,文化氛圍濃厚。「我們提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時代新人。」楊宇說。

眼下,這座特色新農村正亮麗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並將繼續按照它的規劃藍圖不斷發展。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