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國際日報
常福,号珏子,书法家、画家、篆刻家,1956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芥子园画院院长兼秘书长,中国徽派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在谈到对中国画的认识,常先生说到;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中最超凡脱俗的表现是“格调”,这是许多西方绘画望尘莫及的事情,而这种格调主要是由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决定的。作为中国画家最基本的修养应该是诗文、篆刻、书法,而后则是绘画本身。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面继承中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创新,是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北京芥子园画院院长常福先生就是一位将书法、篆刻与绘画统一起来,并不断创新的艺术家。常福先生.年方69岁,自幼喜好书、画、篆刻、并锲而不捨,几十载如一日,练就了其扎实的基本功。
最神奇的事情是,常福先生并没有跟随某师某家去学,一切源于天性。但是,他又吸纳众家之长,补齐自身之短,其作品却又很难找出他人的影子,著实卓尔不群。
认识常福先生是前些年在芥子园画院组织的一次笔会,出于客情给常先生画一把扇子,无奈却忘记带印章,正当我蹙眉之际,常先生却问我字号,然后又安排我画一幅小品。当小品完成之际,却见常先生拿起扇面让我观看,两款篆有我姓氏与字号的印章跃然纸上,观其形式,有汉印之朴拙,又不失齐派的大气。于是,我欣然笑纳了两方印章,之至今日,还时常会用到这两方印章。这是我印象中的篆刻家常福。
自古以来,书法与篆刻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之前并未见过常福先生书法,直到去年春节去芥子园画院裱画,看到长案上的一幅手卷,瞬间被其墨趣吸引。常福先生的书法:有笔致、有书质、有画态、有古意、有新情。这与他的天资聪颖、用功勤苦、及憨厚、诚恳和质朴的气质分不开的。书品出自人品,他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讚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正确态度以及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使他的书品与人品达到同步昇华的境界。他善写可入篆刻的书体,更以金文丈篆最为见长。书法家要创作一件艺术品,就必须经过严密、艰苦的思考过程。而每一种艺术品的创作成就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修养、表现手法及对艺术创作的主宰能力。艺术修养是浩瀚无边的,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多彩多姿和变化多端的,常福先生的书法汲取众家之长,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得到理性的梳理和昇华。他书写的古文字融隶、篆体势和笔意.结字严谨端庄且秀美新奇,笔法灵动多变,线条拙朴而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这就是书法家的常福。
翻开常福先生的的画册,夏之灿烂,秋之静美跃然纸上。他的绘画主要是以重彩为主,在传统国画基础上重色和墨进行巧妙结合,彩墨呼应,相得益彰,色彩厚重而斑驳。看他的山水画使我想起了对中国现代美术史有特殊贡献的林风眠大师,林风眠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他兼收并蓄,融合中西,既吸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的一些元素引入水墨,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格体"。
他的画既具东方神韵,又处处洋溢着鲜明的现代审美气息,为我们展示出一种现代性的关照世界的新的观念与美感,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在常福先生的山水绘画中著实见到了林先生的影子。而在花鸟画中,却透漏著“荷痴”黄永玉大师的气质,因为常福先生的花鸟画中大部分都是在画荷,并且创作了一批独具风貌的彩荷系列作品,并不断进行著新的探索。荷花是君子之花,更是时代风华的写照。
画荷的背后,其实是画家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而观常公之荷,雍容大度,气象万千。天光云影之间,荷塘已成为绘者的精神圣场,观者的艺教之场。心性和诗意交融,绘画性与装饰性互动,意境高雅,沁人耳目,净人心灵。
而这种彩荷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独特面貌,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收藏家所珍爱。这是我看到的画家常福。
余幼无师,天性喜书、画、篆刻。锲而不舍,求教百家,受益匪浅。闲暇之余,无它嗜好,以习字画、篆刻度光阴,数十载未间断,偷闲之笔,以为雅趣。之所以略有长进,归于众师长指点。
自博览、琢磨、慎思,凡遇古今佳作,均尽览于心,静思神会,细心品味,以丰创作,以通性情,泛其神韵,结生活所观之物,加名师所作之笔,和成自家小品,自娱、自乐。
八十年代,有兴结识各路名流,倍受裨益。九十年代弃职创立墨石斋画廊,芥子园画院,多年在众多书画艺术界师长,及各界名流雅士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现结壹歪果。
今敛集部分作品,展示于众,自愧眼高手低,拙笔不才,意请各界典示,以丰不足,值此仅对曾予关心、支持的各界师长,朋友表示诚挚感谢,作品讹误之处恭请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