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魅力扬州

一眼千年 揚州古城煙火『煥新』 发布日期:2024/4/25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非遗展示。庄文斌 摄.JPG

非遺展示。莊文斌

漫步在仁丰里街道上。司新利 摄.jpg

漫步在仁豐里街道上。司新利

扬州东关街。新华社发.jpg

揚州東關街。新華社發


地處江河交匯之地,望運河帆影、枕長江濤聲,揚州與中華文明兩大“動脈”結成命運共同體。

422上午,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廣電總臺等20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新聞記者組成的採訪團,走進揚州東關街、仁豐里兩條歷史文化街區,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全面展示揚州在歷史街區活化利用、文化旅遊發展、非遺保護傳承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

採訪團第一站來到“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東關街,參觀東門遺址、冬榮園、馥園、街南書屋、個園等歷史遺存。千年積澱,在這條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老街上,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存和人文古跡。

在冬榮園小劇場,一盞茶、一碟糕、一場戲,採訪團沉浸式感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悉,冬榮園小劇場以鹽商文化為基礎,定期演出評話、揚劇、彈詞等非遺節目,如今已成為街區的網紅打卡點。

“冬榮園是省級文保單位,是揚州曲藝的表演地。揚州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說,此外,馥園也融入了“小劇場”模式,很受市民遊客歡迎。“國保”單位盧氏鹽商住宅、吳道臺宅第則分別打造了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和院士博物館。如今,揚州正將運河文化融入區域發展、城市建設,讓“文物活起來”,在保護中傳承,在利用中保護。

作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自古有“中國巷城”之稱。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歷史城區保護完整,是揚州運河沿線最具煙火氣之地,分佈著大小傳統街巷500多條,仍有8.5萬原住民。如今,通過“古建築+小劇場”“古建築+淮揚菜”“古建築+博物館”“古建築+民宿”等文旅新業態的創新“植入”,越來越多閒置老宅與歷史建築被活化利用,散發出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

據介紹,為促進文保單位的保護與利用,揚州研究出臺關於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實施意見,對利用方向、行政審批等提出要求,為吸引社會力量加入文保單位保護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未來,在推進文保單位修繕保護的同時,揚州將繼續探索古建築場所的活化利用,讓市民遊客瞭解文物古跡的歷史及蘊藏的文化意涵,讓文物和文化都“活”起來。

上午10點,採訪團一行來到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700米,正常步行只需10分鐘,可在仁豐里,這條700米的古巷卻需要近1小時才能“走完”。

近年來,仁豐里街區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細琢中下足“繡花功夫”,堅持“微更新、強文化、集民智、可持續”原則,通過提升和改善街區基礎設施,讓老居民留得下、年輕人願意來。各類文創商家、民宿客棧紛紛入駐,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慕名而來。仁豐里老街重新煥發活力,成為住建部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示範案例,並榮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類一等獎。街區創新推出的“惠民契約”——活化利用閒置老宅和租賃居民住宅,也得到採訪團的拍手叫好。

“揚州保護古城的經驗,令我們刮目相看。”《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文化採訪室記者李卓爾說,揚州開發古城的經驗表明,原住民與古城和諧共生,才是古城小巷遊的最大魅力。

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汪舒說,“將古建築融入文旅專案、融入百姓生活,文化味和煙火氣並存,揚州古城‘大保護’理念值得點贊。”

“古城保護不能‘一刀切’,要留住巷中的原住民,保持古城的原生態,又要不完全商業化開發,這是揚州的獨特經驗。”

揚州文史專家顧風說,揚州的明清古城本就是居民的住宅區,開發文旅專案時不破壞原生態,才能更完整地保護古城。

東關街的文旅氣、仁豐里的文化味,串起了名勝古跡,收藏了市井風情。數據顯示,隨著旅遊旺季到來,僅318日至48日期間,東關街遊客量就累計達到93.3萬人次,而仁豐里清明小長假三天即實現營收1270萬,同比增長20%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